Monday, August 21, 2006

香的制作

制香的程序:
1.量脚:用暹粉(俗称,暹粘,来自泰国,深褐色)先预先标志出这一把竹签所制的香需要留多长的脚。
2.头遍:将竹签沾清水指量脚处,摔致半干,后用一号粉(俗称,一号粘,是最细的粘粉,由香木制成,此树我国常见)铺面。
3.搅粉:用一定比例的一号粉,二号粉,木糠(板场锯木留下的废料)配置成,作为第二遍和第三遍的铺面。
4.上香:上香的程序是用二号粉和木糠,然后再掺入香水或檀香粉,沾湿半制成香的上面。
5.盖面: 用黄粉盖面。

每一道工序都要沾水,香粉(一、二、三号粉)自然有粘性,所以制香不必用浆糊。不过加入香粉的数量必须适中,太多香粉制成的香会点不着,香粉不够制成的香容易脱皮。

由于中国、越南的木糠缺乏硬木,故造成该国的制香厂制造的香比较轻,为了增加重量,唯有在制作的过程中增添适量的石粉(石头的粉末),石头粉磨在受热燃烧后退热较慢,故从香枝上飘落的香灰会烫手,增加了石粉的香,重量也就比较有分量。

而近年来进出口公司大量进口中国和越南的成品香,导致市面上充斥会烫手的香,要买不烫手的香,唯有支持国货了。

有些香的外观不是黄色,而是带有不规则的粉红色,这是因为在制作香的过程中,有些师傅由于无法掌握香粉配料的比例,为了保证香能够燃烧,而掺拌了“硝”(硝水)的关系,伴和了硝的香如果在傍晚制成,放在厂里头等到第二天才搬出去晒,就会出现浅浅的粉黄色。

至于那些黑色和大红色的香,是下了木炭和红粉的关系。

Friday, August 18, 2006

月亮代表我的新

明月临空迎中秋
滚滚流兮洛江水
狂风难折田边草
旭日东升照殿堂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道教发展及其对民间的影响

从道教的修炼方法而言,道教可分为符箓派与丹鼎派。丹鼎派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外丹之分,源于战国以前的神仙方术和气功养生术,话虽如此,道教并不认为在战国以前的方术并等于道教。毕竟道教之创立还有其他源头,但巫术、方术与秦汉道家理论的结合,无疑是结成道教的信仰基础。从先秦至秦汉,东方社会上存在着巫术和方术,两者皆各有特点,有时分门别类,有时难以类分,至今仍存在着勃多的争议。

道教始创于汉末三国时期,其最初的形式是以民间宗教的面目出现的。直到汉末张角利用《太平清领书》,开始组织太平道,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心所向,配合当时的天灾人祸,张角发动了汉末蛋鹅黄巾大起义。《太平清领书》的作者乃东汉顺帝时的于吉,故早在张角发动起义以前,就已有书籍记载道教的雏形。据记载,“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见《三国志.张鲁传》),这种“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信者得救,不信者下地狱”的说法,至今依然留存在当代的宗教学说中。

黄巾军起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亦成为后来中华人数次利用秘密宗教来反抗官僚的起义模式。至少,在社会安定的时期,宗教信仰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叛乱,但是,当社会矛盾出现时,有野心的宗教领袖便可以利用各种“天示”煽动人心.发动宗教性的武装起义。

与此同时,在汉中亦出现了张道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其传教之法与太平道略同,并渐渐发展成为天师道。后来,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的领袖阶级纷纷进入汉朝的统治阶层。对当时的士大大及民众阶层产生广泛的影响,是道教从民间信仰迈向正统宗教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更涌现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饱学之士,他们的著作对整合道教的思想产生极大的作用,使道教从民间融入到士大夫阶级,进而产生对统治阶级的影响。

道教在唐宋元时期最为兴盛,唐皇室不但追认老子为其宗主,高宗时期 更规定三教的次序: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位列第三,这种形势使道教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宗教;五代时期,闽国在王延鈞执政时,更是“好鬼神、道家之说”,建宝皇宫作道场,事无巨细听道士意向定夺,使道教犹如闽王的国教;宋元时期,道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声势浩大的神仙系统,这时期的道教基本上被划分成全真和正一两个流派系统。此外天师道、外丹派、灵宝派、茅山派、三奶派、内丹派、神霄派、清微派等道派在华南亦有兴盛地传播,诸如福建的道士白玉蟾(紫清明道真人)、谭峭(紫霄真人)、彭耜(鹤林真人)、董思靖等,他们的论著对道教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以来,道教由盛转衰,并出现世俗化的趋向,通俗形式的民间道教开始活跃发展,道教逐渐转变成为民间信仰,并产生了许多秘密的民间宗教和更多的门派。例如清水教、金钟罩、红枪会等等,他们笃信的是降妖伏魔、保身护命的符咒、法术。此外,清朝皇室崇佛,更是导致道教日渐式微的原因,诰封民间神祗的仪式甚至更成为满族皇室统驭异族的手段。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各宗教和信仰的祭祀祷告场所考证

“宗教和信仰的祭祀祷告场所”其实可以建成为宗教仪场,乃各源流宗教或民间信仰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由于各源流宗教或民间信仰的宗教仪式有所不同,有者作为举行祷告之用,有着仅为了进行祭祀,有着作为膜拜,更有着系用于宣扬教理,当然用于综合以上诸用途者更有之。故我们很难简单地称为“祷告场所”或“祭祀场所”,唯有称为“宗教和信仰的祭祀祷告场所”或“宗教仪场”最恰当,为便于表述,本文着重采用“宗教仪场”。

一般而言,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仪场称为“教堂”(Church);伊斯兰教(回教)的称为清真寺(Mosque),也称“回教堂”;佛教的称为“寺”“院”“庵”;道教的“宫”“观”;一贯道的称“佛堂”;儒教的称“庙”“宗祠”;德教会的称“阁”“社”;神道教的称“行宫”。此外,摩尼教、婆罗门教、锡克教、民间信仰等的宗教仪场一般笼统地被称为“庙”,其中民间信仰的亦有称“亭”“坛”或“龛”者:亭者大,“坛”者此之,皆具名;“龛”者小,无名。

上文的叙述只是按一般情况而言,笔者在研究中华人信仰的同时,亦发现除上述的称谓外,由于受民间习俗的影响,关于宗教仪场的称谓还包括以下种种:
1. 岩:佛教的宗教仪场除了称为“寺”“院”“庵”,在闽南地区,亦有成为“岩”者,例如泉州的弥陀岩,漳州的云洞岩,厦门的万石岩,安溪的清水岩。在闽南话中,经常把“寺”和“岩”组成“寺岩”或“岩寺”,即为寺院的意思,由于闽南地区多丘陵的地理环境,佛教道场多建在山岩山岩丛林之间,僧人就在岩洞里修研佛理,讲经授学。

2. 庵:俗指尼姑庵,“尼姑”其实是对佛教女性传教士的谬称,称佛教的女性僧侣应该称“比丘尼”,“庵”通常为佛教女性宏法者出家修行的地方。在查阅资料时,笔者发现泉州有座宗教仪场称“草庵”,其信仰并非属于佛教,而是源自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正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提及明教,崇拜定光古佛,其教理融合了波斯祆教及佛教的理论,在中国民间古称祆祠或祆庙,用“庵”的摩尼教宗教仪场唯有泉州“草庵”,草庵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3. 丛林:指树林;也指大型的佛教寺院。佛教丛林的规模庞大,除了具有中轴线上的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菩萨殿、法堂、经堂、藏经阁等主要建筑群以外,其两侧还将附设膳堂、律院、檀樾祠、地藏殿、先德殿、僧房、菜圃、厨房等,有着占地操过百亩。如:泉州的承天寺、崇福寺、开元寺并称泉州的三大佛教丛林,崇福寺是南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另一所寺院。

4. 行宫:其实行宫并非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场的专用名词,佛教的寺院也有借用“行宫”者,安徽省芜湖的广济寺也名为“九佛行宫”,供奉地藏王菩萨,传说地藏王菩萨出家前本是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在前往九佛山修行之前,曾经在此寺修行,故此寺“九佛行宫”因而得名。

5. 宫:宫除了是道教的宗教仪场的称谓,其实在佛教中有取用之。世界上最著名的以“宫”为名的宗教仪场是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藏传佛教的教仪与汉传或上部座的教仪略有不同,但是西藏的宗教仪场倒也沿用汉传佛教常用的“寺”,例如青海西宁的塔尔寺、山南的桑耶寺、泽当的明珠寺等等。由于西藏在解放以前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领袖达赖喇嘛的住处,堪称藏传佛教最高的行政单位,故用“宫”以凸显其显赫的地位。居次的藏传佛教第二号喇嘛班禅所住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就没有那么炫耀,依然沿用“寺”称。在北京的雍和宫也是另一处以“宫”为称的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原本为康熙四子胤禎的贝勒府,后来胤禎入主紫禁城,成为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代天子----雍正皇帝,后来康熙将其父亲的贝勒府故居改建为喇嘛庙,由于受原主人的庇荫,称为“雍和宫”以“宫”为称。

6. 昭:本来是古时候的宗法制度中的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供奉,二世、四世、六世供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供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在蒙古语中“昭”是“伊克昭”的简化,意即“大庙”的意思,例如内蒙古包头武当昭、呼和浩特的大昭等。大昭是呼和浩特最具有代表性的喇嘛庙,建于公元1567年,原来是归化城最大的寺庙。武当昭是内蒙古著名的旅游胜地,建于公元1773年。

7. 昭+寺:“昭”为蒙古地区的常用语,笔者在西藏考察期间,曾探访过大昭寺和小昭寺,这种“昭”和“寺”并称的现象是西藏独有的现象,因为“昭”在西藏的意思为“佛”。前者是松赞干布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而兴建的寺院;后者是松赞干布为了纪念尺尊公主进藏而兴建的寺院。

8. 窟:顾名思义,乃石窟、洞窟,使用“窟”作为宗教仪场的这种现象中外皆有,早前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捣毁的巴米扬大佛就是建造在窟中供奉的。中国的莫高窟、云冈窟、等皆属于佛教。道教的窟以龙山石窟、大足石窟为代表。

9. 亭:“亭”除了是纳凉休憩的小型建筑物,也可用于称呼宗教仪场,例如槟城的观音亭、马六甲的青云亭等。以“亭”做为宗教仪场的单位,较难让人界定其信仰源流。例如民间化后的观世音信仰,观世音原本是佛教的观音菩萨,被民间信仰吸收以后,称为白衣娘娘,观音娘娘, 观音妈,观音大士等等,将其归类为佛教,却糅合了扶乩、符箓等茅山信仰的内容;若将其归类为民间信仰,又颇需耗费唇舌向佛教徒解释。反正,这一类的信仰习惯以亭为单位,否则马六甲青云亭对面也就不必有香林寺了。吉隆坡美芝路的观音亭,早期称为“威镇宫”供奉观音菩萨、千手观音、释迦牟尼,却也同时供奉福建人的桑梓神:张公圣君(法主公)。

10. 堂:常见于血缘性的宗祠如颖川堂(陈),扶风堂(马),太原堂(王),江夏堂(黄),陇西堂(李)(关)等等;在我国的中药店也常常以“堂”为名;此外,佛教的宗教仪场也常有用堂者,例如美德堂、善福堂、慈恩堂等等。

11. 社:除了“寺”“ 院”“ 庵”,佛教的宗教仪场也常常使用“社”为其名称,尤其是代表净土宗信仰系统的莲社。例如:新山阿弥陀佛莲社、香港香海正觉莲社等等。莲社的概念源于最早的净土宗始东晋的祖慧远法师,他曾于庐山创建白莲社,提倡往生净土之学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