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教的修炼方法而言,道教可分为符箓派与丹鼎派。丹鼎派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外丹之分,源于战国以前的神仙方术和气功养生术,话虽如此,道教并不认为在战国以前的方术并等于道教。毕竟道教之创立还有其他源头,但巫术、方术与秦汉道家理论的结合,无疑是结成道教的信仰基础。从先秦至秦汉,东方社会上存在着巫术和方术,两者皆各有特点,有时分门别类,有时难以类分,至今仍存在着勃多的争议。
道教始创于汉末三国时期,其最初的形式是以民间宗教的面目出现的。直到汉末张角利用《太平清领书》,开始组织太平道,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心所向,配合当时的天灾人祸,张角发动了汉末蛋鹅黄巾大起义。《太平清领书》的作者乃东汉顺帝时的于吉,故早在张角发动起义以前,就已有书籍记载道教的雏形。据记载,“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见《三国志.张鲁传》),这种“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信者得救,不信者下地狱”的说法,至今依然留存在当代的宗教学说中。
黄巾军起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亦成为后来中华人数次利用秘密宗教来反抗官僚的起义模式。至少,在社会安定的时期,宗教信仰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叛乱,但是,当社会矛盾出现时,有野心的宗教领袖便可以利用各种“天示”煽动人心.发动宗教性的武装起义。
与此同时,在汉中亦出现了张道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其传教之法与太平道略同,并渐渐发展成为天师道。后来,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的领袖阶级纷纷进入汉朝的统治阶层。对当时的士大大及民众阶层产生广泛的影响,是道教从民间信仰迈向正统宗教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更涌现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饱学之士,他们的著作对整合道教的思想产生极大的作用,使道教从民间融入到士大夫阶级,进而产生对统治阶级的影响。
道教在唐宋元时期最为兴盛,唐皇室不但追认老子为其宗主,高宗时期 更规定三教的次序: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位列第三,这种形势使道教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宗教;五代时期,闽国在王延鈞执政时,更是“好鬼神、道家之说”,建宝皇宫作道场,事无巨细听道士意向定夺,使道教犹如闽王的国教;宋元时期,道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声势浩大的神仙系统,这时期的道教基本上被划分成全真和正一两个流派系统。此外天师道、外丹派、灵宝派、茅山派、三奶派、内丹派、神霄派、清微派等道派在华南亦有兴盛地传播,诸如福建的道士白玉蟾(紫清明道真人)、谭峭(紫霄真人)、彭耜(鹤林真人)、董思靖等,他们的论著对道教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以来,道教由盛转衰,并出现世俗化的趋向,通俗形式的民间道教开始活跃发展,道教逐渐转变成为民间信仰,并产生了许多秘密的民间宗教和更多的门派。例如清水教、金钟罩、红枪会等等,他们笃信的是降妖伏魔、保身护命的符咒、法术。此外,清朝皇室崇佛,更是导致道教日渐式微的原因,诰封民间神祗的仪式甚至更成为满族皇室统驭异族的手段。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