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信仰的祭祀祷告场所”其实可以建成为宗教仪场,乃各源流宗教或民间信仰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由于各源流宗教或民间信仰的宗教仪式有所不同,有者作为举行祷告之用,有着仅为了进行祭祀,有着作为膜拜,更有着系用于宣扬教理,当然用于综合以上诸用途者更有之。故我们很难简单地称为“祷告场所”或“祭祀场所”,唯有称为“宗教和信仰的祭祀祷告场所”或“宗教仪场”最恰当,为便于表述,本文着重采用“宗教仪场”。
一般而言,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仪场称为“教堂”(Church);伊斯兰教(回教)的称为清真寺(Mosque),也称“回教堂”;佛教的称为“寺”“院”“庵”;道教的“宫”“观”;一贯道的称“佛堂”;儒教的称“庙”“宗祠”;德教会的称“阁”“社”;神道教的称“行宫”。此外,摩尼教、婆罗门教、锡克教、民间信仰等的宗教仪场一般笼统地被称为“庙”,其中民间信仰的亦有称“亭”“坛”或“龛”者:亭者大,“坛”者此之,皆具名;“龛”者小,无名。
上文的叙述只是按一般情况而言,笔者在研究中华人信仰的同时,亦发现除上述的称谓外,由于受民间习俗的影响,关于宗教仪场的称谓还包括以下种种:
1. 岩:佛教的宗教仪场除了称为“寺”“院”“庵”,在闽南地区,亦有成为“岩”者,例如泉州的弥陀岩,漳州的云洞岩,厦门的万石岩,安溪的清水岩。在闽南话中,经常把“寺”和“岩”组成“寺岩”或“岩寺”,即为寺院的意思,由于闽南地区多丘陵的地理环境,佛教道场多建在山岩山岩丛林之间,僧人就在岩洞里修研佛理,讲经授学。
2. 庵:俗指尼姑庵,“尼姑”其实是对佛教女性传教士的谬称,称佛教的女性僧侣应该称“比丘尼”,“庵”通常为佛教女性宏法者出家修行的地方。在查阅资料时,笔者发现泉州有座宗教仪场称“草庵”,其信仰并非属于佛教,而是源自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正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提及明教,崇拜定光古佛,其教理融合了波斯祆教及佛教的理论,在中国民间古称祆祠或祆庙,用“庵”的摩尼教宗教仪场唯有泉州“草庵”,草庵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3. 丛林:指树林;也指大型的佛教寺院。佛教丛林的规模庞大,除了具有中轴线上的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菩萨殿、法堂、经堂、藏经阁等主要建筑群以外,其两侧还将附设膳堂、律院、檀樾祠、地藏殿、先德殿、僧房、菜圃、厨房等,有着占地操过百亩。如:泉州的承天寺、崇福寺、开元寺并称泉州的三大佛教丛林,崇福寺是南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另一所寺院。
4. 行宫:其实行宫并非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场的专用名词,佛教的寺院也有借用“行宫”者,安徽省芜湖的广济寺也名为“九佛行宫”,供奉地藏王菩萨,传说地藏王菩萨出家前本是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在前往九佛山修行之前,曾经在此寺修行,故此寺“九佛行宫”因而得名。
5. 宫:宫除了是道教的宗教仪场的称谓,其实在佛教中有取用之。世界上最著名的以“宫”为名的宗教仪场是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藏传佛教的教仪与汉传或上部座的教仪略有不同,但是西藏的宗教仪场倒也沿用汉传佛教常用的“寺”,例如青海西宁的塔尔寺、山南的桑耶寺、泽当的明珠寺等等。由于西藏在解放以前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领袖达赖喇嘛的住处,堪称藏传佛教最高的行政单位,故用“宫”以凸显其显赫的地位。居次的藏传佛教第二号喇嘛班禅所住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就没有那么炫耀,依然沿用“寺”称。在北京的雍和宫也是另一处以“宫”为称的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原本为康熙四子胤禎的贝勒府,后来胤禎入主紫禁城,成为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代天子----雍正皇帝,后来康熙将其父亲的贝勒府故居改建为喇嘛庙,由于受原主人的庇荫,称为“雍和宫”以“宫”为称。
6. 昭:本来是古时候的宗法制度中的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供奉,二世、四世、六世供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供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在蒙古语中“昭”是“伊克昭”的简化,意即“大庙”的意思,例如内蒙古包头武当昭、呼和浩特的大昭等。大昭是呼和浩特最具有代表性的喇嘛庙,建于公元1567年,原来是归化城最大的寺庙。武当昭是内蒙古著名的旅游胜地,建于公元1773年。
7. 昭+寺:“昭”为蒙古地区的常用语,笔者在西藏考察期间,曾探访过大昭寺和小昭寺,这种“昭”和“寺”并称的现象是西藏独有的现象,因为“昭”在西藏的意思为“佛”。前者是松赞干布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而兴建的寺院;后者是松赞干布为了纪念尺尊公主进藏而兴建的寺院。
8. 窟:顾名思义,乃石窟、洞窟,使用“窟”作为宗教仪场的这种现象中外皆有,早前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捣毁的巴米扬大佛就是建造在窟中供奉的。中国的莫高窟、云冈窟、等皆属于佛教。道教的窟以龙山石窟、大足石窟为代表。
9. 亭:“亭”除了是纳凉休憩的小型建筑物,也可用于称呼宗教仪场,例如槟城的观音亭、马六甲的青云亭等。以“亭”做为宗教仪场的单位,较难让人界定其信仰源流。例如民间化后的观世音信仰,观世音原本是佛教的观音菩萨,被民间信仰吸收以后,称为白衣娘娘,观音娘娘, 观音妈,观音大士等等,将其归类为佛教,却糅合了扶乩、符箓等茅山信仰的内容;若将其归类为民间信仰,又颇需耗费唇舌向佛教徒解释。反正,这一类的信仰习惯以亭为单位,否则马六甲青云亭对面也就不必有香林寺了。吉隆坡美芝路的观音亭,早期称为“威镇宫”供奉观音菩萨、千手观音、释迦牟尼,却也同时供奉福建人的桑梓神:张公圣君(法主公)。
10. 堂:常见于血缘性的宗祠如颖川堂(陈),扶风堂(马),太原堂(王),江夏堂(黄),陇西堂(李)(关)等等;在我国的中药店也常常以“堂”为名;此外,佛教的宗教仪场也常有用堂者,例如美德堂、善福堂、慈恩堂等等。
11. 社:除了“寺”“ 院”“ 庵”,佛教的宗教仪场也常常使用“社”为其名称,尤其是代表净土宗信仰系统的莲社。例如:新山阿弥陀佛莲社、香港香海正觉莲社等等。莲社的概念源于最早的净土宗始东晋的祖慧远法师,他曾于庐山创建白莲社,提倡往生净土之学佛概念。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